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音乐 > 正文

古典音乐标记,古典音乐标志

  1. 古代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是如何读书的?

古代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是如何读书的?

老师教。韩愈《师说》说的“授之书习其句读”说的就是这个。学的时间久了,就会自己断句了。不过也有没学好的。那时,断不开句是常有的事,也是读书人常出笑话的“笑点”。

古人的文章好像有“句读”就是那种空格,还有就是语感,语感足阅读的时候就能分清该在哪里停顿,而且咱们中国人天生的“心感”很强,很容易理会感情色彩浓厚的文章意义的!

中国古文没有标点,每个人可以出自不同的理解。究竟哪一种含义是作者意思?只能由权威裁定。

古典音乐标记,古典音乐标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古典音乐标记,古典音乐标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虽说释迦牟尼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他也定不了哪一句为真、实、如、不诳、不异。而必须由他的徒子徒孙中的掌权者来定。

古典音乐标记,古典音乐标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祖师言教,也是一样。

“无门关即非无门关是名无门关。”可以心生万法,随心所欲地解说,天花乱墜也无妨!但是,不容许点读作:“无门关即非无门。关是名无门关。”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从头到结尾一气写成,并无任何标记,所以古书上是没有断句的。因此读起来很困难,而且还往往发生差错。后来人们在读古书时,慢慢地在读书实践中运用和发展“断句“,按照断句来读古书就大大方便了,将这个方法称作“句读“。

古人非常重视句读的训练,在古***试中,老先生们就常存学生的断句和句读。那么什么是断句?就是在读古文时,遇到中间有停顿的地方打上标记。在语意未完需要停顿的地方,以“、“为标记,点在两个字的中间。而句终的地方点在句终那个字的旁边,用“。“为标记。这都是古人在读古书时由人规定的,并为大家只同遵守的规矩和标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说: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意即断

句。可见断句的应用已年代久远,一直为古人所习而沿用的证明。

现在新出版的文言文读物,大都由编注者加上了标点符号,但这只是古籍书中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作品仍无标点附号,如《古文观止》只有断句没有标点附号。另外其它一些原版古籍书,有很多连断句也没有。因此学习断句和标点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重视句读,今人重视标点,如果断句与标点都会运用,那么就可以证明能读懂古文了。

古代的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具体的怎么来读?回答问题各位老师也都解释的很清楚了。说一下别的…

古代的文章中用字是很讲究的,读书人看到某一个字时,自然知道该句的起始。比如:夫、惟、吾、故、若、自等等,以及:之、乎、者、也等等,从这些字,自然知道句子的起始。

但是,对于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起来是很吃力的,甚至是经常被人误读,且闹出不少笑话的。所以,到了汉代吋,即发明了"句读"的符号。

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音:dou逗,注①),均用“;"来作标记。

到了宋代,则是分别用";"和“o"来表示句读。

至明代,因小说、演义类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便使用在文字下边加“_ _“来表示人名号和地名号。

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至1919年,北洋***和国民***时期教育部成立的有一"国语统一筹备会“,主要任务是修订国音标准,修订注音字母,等等工作,并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十二种标点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全国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的十月,由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

到了1958年, 随着《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出和使用,同时又推出了相应的“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音乐标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音乐标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