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风音乐 > 正文

疫情时期的古风音乐特点,疫情时的音乐创作

  1. 古代人怎么应对疫情?
  2. 抗疫中,不少诗人“诗兴大发”,这类诗对抗疫灭毒,有多大作用?

古代人怎么应对疫情

说来话长。其实,人类生存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和疾病、瘟疫斗争的过程。

瘟疫、天灾和战争,就是最大的苦难,也是造成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历史上,传统的中医和中药,或许能够调养身体,但是对于来势汹汹的瘟疫,几乎是毫无解决办法。

建国以后,大规模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方法来防治瘟疫,如了解病原体的存在,隔离、消毒、抗生素治疗等防疫手段,瘟疫这个幽灵才渐渐地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

疫情时期的古风音乐特点,疫情时的音乐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看史书中关于瘟疫的记载,动辄“十室九空”“不可胜数”。古代中国能够抗击瘟疫的最有效的办法,也许就是地理的隔离了,毕竟当时交通不便,人们的来往并不频繁。

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及生产力的低下,那时的人们无法理解疫病的产生原因、传播途径及防治手段,就将其归咎于鬼神作祟所致,以致造成巨大伤亡。

疫情时期的古风音乐特点,疫情时的音乐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横扫欧洲的黑死病,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瘟疫。这场爆发于14至15世纪的大瘟疫,夺取了欧洲无数人的生命,整个欧洲有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

黑死病就是淋巴腺鼠疫,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其病因,它的特征是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被感染者会在剧烈的疼痛中惨死,所有的大城市几乎十室九空。

当时的人们对鼠疫并没有什么认识,以为这是上帝的惩罚。人们拼命的祈祷,希望上帝能解除他们的痛苦,然而疫病扔迅速蔓延,人们开始想出各种怪招。

疫情时期的古风音乐特点,疫情时的音乐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禁止病人白天睡觉,须饮酒吃水果,肥胖者应坐在室外晒太阳。总之,大部分人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清心寡欲。直到近代,鼠疫等病才得到有效控制。

从历史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的疫病也呈多发趋势。古代将具有高传染性的疾病都统称为疫类,史料文献中的记载如下:

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疾疫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曾爆发大疫。从汉代开始,我国的疫病记载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两汉疫病共有13次,流行年份约为20年。

魏晋南北朝时共有17次,流行年份约为40年。到了明清时期,疫病出现暴增趋势。在明朝276年间,疫病流行年份约为118年,几乎每隔一年就有一次疫病。

流行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危机,关于它的记载几乎与史书完全同步,《春秋公羊传》就准确的解释了鲁庄公二十年齐国的一次大灾就是疫病爆发,从此林林总总的疫病记录一直贯穿历史。

因为科学发展的限制,古代对于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手段大多略显粗糙,吐槽机讲其分为科学和不科学两部分来扯淡。其实看过古人的措施后,我们大多会佩服他们从无数死亡中总结出的经验。

关于隔离观察和治疗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天下大旱,并且开始闹蝗虫,继而瘟疫开始蔓延。于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把患病的人放进空房子里,阻断传染,这种手段一直延续到现代,至今还是控制疫情的第一法门。

到了南北朝时期,隔离手段已经初步形成了制度,官方开始直接设置隔离场所,称为“六疾馆”。当然,其实六疾馆也不完全是隔离场所,它也具有慈善功能,治疗的不完全是传染病。

所谓六疾指的是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最初出自《左传》中“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之句,后来泛指所有疾病,可见当时六疾馆的慈善功能应该更多一些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有一项非常加分的活动,就是找人收拾路边的尸体,尽量给予掩埋。现代我们都知道尸体不掩埋容易滋生细菌,进而造成疾病,但古代人毕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者说不具备掩埋的条件。

统治者安排收拾骸骨最大的德政不再出人,而是允许用国土埋葬。其实先秦时期就有这方面的制度,开始他们是等瘟疫来了才掩埋,后来发现最好没瘟疫就埋,不然真的会来瘟疫,慢慢就发展成了一种德政。

宋朝的时候这套东西已经高度专业化,皇帝甚至直接雇佣和尚干这活儿,连掩埋带超度***服务。皇帝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每200具尸体一张度牒,当真是双赢的买卖。宋朝之后漏泽园开始出现,专门掩埋那些无主尸体。

古人很早就总结出蚊虫之类的东西会传染疾病,所以对消杀之类的事情很上心,也慢慢折腾出很多专业手段。比如用艾草驱蚊,用雄黄驱蛇,把水烧开了喝消灭水中***(似乎中国独有)之类的方法层出不穷。

同时他们也很清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会主动打扫房间庭院,也会***取抹石灰等方式预防虫蚂,对废水和腐烂物也会专门清理。这种努力保持环境卫生的家庭生活方式,确实能够减少染病纪律。

看过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吗?

电视剧里,沧州发生疫情,光绪帝派太医院的王太医去治疫。结果好多天都没治好,疫情反而越来越严重。

然后靖王爷就向光绪帝竭力推荐喜来乐。喜来乐自然愿意回老家治疫。

喜来乐回到沧州,在治疫前,做了四件准备工作。

第一,派王太医和狗腿子卢忠去数水井。

第二,派沧州知府去准备麻袋和绳子,王太医他们查到多少水井,就准备多少麻袋。

第三,派药霸孟庆和等药商去准备药材,使用的仍然是王太医的药方。

第四,派人去开粥厂。

然后一切准备停当,不久之后,沧州瘟疫就被喜来乐给治好了。

一样的药方,王太医治不好,为什么喜来乐治好了?

古人怎样应对疫情的,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几乎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瘟疫一直就是威协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艰辛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

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周代,鲁庄公2O年“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泛滥的瘟疫。1232年,金国汴京也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惨烈瘟疫,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诸门岀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据学者们的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型瘟疫就近3OO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几乎占据了五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随着自然灾害。正是由于大灾发生后,百姓饿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得不到无害处理,导致细菌和***的兹生、蔓延,继而引发了瘟疫传播。为此,古代人***取最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

古今中外面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及时的医治、隔离就是防止疫情的扩散传播,保卫健康民众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对待现在的疫情,减少接触,在家静候得到抑制是专家一再呼呼,也是我们保护自已的有效方法。


抗疫中,不少诗人“诗兴***”,这类诗对抗疫灭毒,有多大作用?

大家好,我是零点拾韵,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诗词爱好者最多算是喜欢诗的人,离“诗人”的称号相距甚远,姑且称为“诗人”。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首先,抗疫与“诗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作为诗词爱好者,随时可能诗兴大大,与是否“抗疫”无关。诗,有感而发。或保家卫国,或儿女情长,或社会百态,或青山绿水。只要身有所感,随时可以组织语言文字,赋诗一首。有些诗豪放雄壮,有些诗婉约含蓄,有些诗百读不厌,有些诗略有瑕疵。这都无所谓,因为诗人已将灵魂赋予了诗句,诗兴也得以宣泄,其他的顺其自然。


第二、诗人敲键码字,减少人员流动,利于疫情扩散

全国人民响应号召:居家隔离,减少聚集。有些人耐不住寂寞,无所事事,郁闷至极,而诗人却可以做到心静自然凉。一则新闻,有些人一看而过,诗人却有所思,有想悟,最后成了一首诗。或许这首诗很粗糙,但在思索、创作的过程中,起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无聊,更不烦躁。或许,对诗人来说,写诗是居家隔离的最好方式。


第三,积极向上的诗具有强大的正面宣传作用。

诗,或多或少的文字组成,自然不是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但是,诗词作为高度凝炼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对疫情防控却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古有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呐喊,近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誓言,更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鼓舞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现在仍有很多的诗词爱好者。一首高流量的好诗,可以让人们认识无怨无悔的李文亮医生,也可以让人们了解美丽善良的白衣天使;可以让人们看见钟南山院士的泪痕,也可以让我们数数李兰娟阿姨的银发。


总之,诗或抒情,或言志,或歌颂,或鞭策。在抗疫过程中,诗人起码没给国家添麻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疫情时期的古风音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疫情时期的古风音乐特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