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并不是单单指古代传统音乐,礼乐制度中的礼乐其实是包含“礼”与“乐”两部分的。“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而“乐”是指古代中国的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所以说,在古代并不是通过音乐去控制统治秩序的,而是通过礼乐制度去控制统治秩序的。
何为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由周公创建。刚才提到了礼乐制度中的礼乐是包含“礼”与“乐”两部分的,而其中的“礼”是本质差异,它是用来去显示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上下尊卑的关系,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这里的 “乐”不仅仅是指音乐,而是带有厚重的政治和社会色彩,是指借助音乐来引起情绪的共鸣,而级别决定了可享受到的舞乐规模。
那么礼乐制度为何能控制统治秩序?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不仅实行了礼乐制度,还实行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的政局稳定。其次,礼乐制度是在晚期氏族体系基础上建立的,因而人们特别在意血缘关系,而礼乐制度则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的尊卑关系,不得有所逾越,所以有利于当时的统治。
礼乐制度为何遭到挑战?
礼乐制度使得自上而下的阶级分化很明显,而太明显的等级关系对人们的活动形成了巨大的约束,抑制了人们的自然情绪;其次,代代相传的礼乐制度存在大量的雷同化、形式化、教条化的特征,使得它与人们的生活完全脱节,注定只能为宫廷使用,因此礼乐制度就没有了生命力,逐渐走向灭亡。再者,当时周天子王室衰微,诸侯国逐渐强大,这种礼仪遭到了挑战。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礼乐制度,包括礼和乐两类规则。这是根据不同级别,可以享受不同的礼制和不同的音乐;用来强调级别待遇,体现级别秩序的一种方法。音乐有教化人的作用,现在也有一种说法“痴迷音乐的孩子不会犯大错”,音乐本身的高、低、长、短也是一种秩序。
到了孔子春秋时代,被孔子认为礼崩乐坏,上流社会已经没有了规范的秩序,往往凭借谁的拳头硬。春秋五霸,相当蛮横。孔子试图恢复周礼,主张用诗、礼、乐教化人,让社会变得文明。
但在孔子时代,社会秩序已经今不如昔 ,各封国无意再重复过去,各国积累的现实矛盾也不可能通过克己复礼得到解决。所以孔子学说,尽管周游列国推销,但并没有被接受。接下来法家思想得到快速认可,秦穆公聘请商鞅辅佐秦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秦军被公认能打仗,是虎狼之师。
简单以为通过音乐普及就能控制统治秩序那当然不可能,今天也不可能;法家的法制成为那个时代根本治国之道,它比礼乐更加具体明确。礼乐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大前提是人性本善:天子仁厚,卿大夫忠义,士大夫知书达理;小人和女人在君子的教化之下也能有所进步不至于出离文明太远。
礼乐制度本质上是等级制度,通过等级制度实现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社会秩序,社会契约就是法律,法律来源于人民授权的代议机构即立法机构。古代的法家,法律来源于帝王,是帝王统治工具。
西周乐教在礼乐制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立完善的乐教制度。西周统治者为了礼乐制度更好的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发展,以乐辅礼的形式实践完成。乐教在西周礼乐制度下不仅得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受到了礼的束缚,违背了乐自身本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西周礼乐制度的诞生
西周时期由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对于一个新建立的周王朝来说,根本就没有能力管理和领导好领土如此庞大的国家。所以西周统治者选择了分封制的政治制度来管理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血缘关系是维系整个系统的纽带,在异姓贵族的参与下,形成了社会等级、血缘远近关系等级的国家政体。
周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权利以及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以“礼”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的出现,刚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其实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在礼乐制度中,礼的主要作用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严格的贵贱等级,而乐则是要求不同等级的人互相敬和,可以说,礼是乐的核心,乐只是礼的外化,乐从属于礼。礼、乐的有效统一,不仅可以维护统治阶级和贵族内部的秩序,还可以更好的统治人民。
《史记·乐书》中提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由此可以看出,乐虽然是附属于礼,但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种制度的形成,肯定是要建立在有人服从的基础之上的,礼乐制度在于礼的实施,礼是外在规范性的事物,而乐则是内在服务于礼的途径。
圣人制礼作乐的依据是天理人情,目的是使社会秩序合乎天道。施政主要不依靠刑罚,那么治理国家的重点就应该是民众的教化和引导,则是实行先教后刑的国家政策。
治人之情的重要内容在西周统治者来说是“德治”,那就需要一套***都要遵守的社会伦常。虽然西周统治者说乐教可以“德治”,但其实是统治者利用乐作为统治的工具,加强他们对被压迫阶级的精神奴役,从政治思想上合法的加强了他们的统治。
西周贵族中提倡乐教,使他们能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图,利用乐巩固、控制他们的***,其实乐对贵族阶级是教育作用,而对庶民阶级来说那就是教化作用了。西周统治者把乐教视为“国教”,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充分认识到乐不仅具备祭祀***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教化的功能,所以他们用乐教的手段来达到治国安民的政治目的。
西周乐教具有相对完备的教学制度和教育机构,统治者使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融为一体,自然而然乐教本身就具备了“政教合一”的性质。但是乐教从相比情况下也使西周社会安定、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乐教也得到了政治以及礼乐制度的推动和发展。
首先要明确一点,礼乐制度有包含古代传统音乐,但不仅仅是指古代传统音乐。为什么周朝能通过礼乐制度来控制社会秩序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为周公旦所创。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礼和乐。礼是根据人的身份不同,划分成不同的阶层,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乐则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以音乐来缓解社会矛盾。礼是内在的重要基础,乐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礼仪制度不光是指古代传统音乐。
礼乐制度是西周四大制度之一。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宗法制是西周的社会制度,而礼乐制是西周的文化制度。
那么为什么西周的礼乐制度能够控制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呢?
西周建立之后,吸取的商朝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取“节乐”措施。具体做法就是: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所用的音乐不同。
比如对不同阶层的歌舞队人数的规定:天子八佾(八八六十四人方队);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方队);卿大夫四佾(四四一十六人方队);士二佾(两两成四人的小方队)。
同一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所用的音乐也不同。如:周天子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祗,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两君相见,用大雅《文王》。
而普通的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演奏和欣赏这种正规的音乐,只能够听一些乡间小调。
礼乐制度划分好等级之后,人们会对号入座、按部就班,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遵从礼的规则,按礼的规则来办事。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够,所以对于自然现象容易产生崇拜心理,逐渐演化成以巫术来沟通上天。风动雷鸣、山川发声,这些都和音乐的起源息息相关。所以音乐诞生之后,人们就把它与巫蛊神幻相联系,以此来推测国家命运。
谢邀,礼乐制度自西周开始就已经逐步形成,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石。古代的礼乐制度与现代社会的音乐完全不同。
一、礼乐制度的起源
古代的礼乐制度,是在阶级分化下所诞生的产物,而且“礼”与“乐”要分开来讲。“礼”是在宗教祭祀活动才会出现的,“乐”的作用起初就是为了帮助祭祀活动更好的完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歌舞形式。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乐”出了用于宗教祭祀活动之外,它还用于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促进沟通。二、礼乐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的重要统治工具
在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礼”与“乐”相辅相成,两者对立但又统一,两者同时存在,可以使万物和谐共存,但是同时两者各有各的职能。“礼”制定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那么“乐”则是人们内在感情中的一种融合方式。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有“宫商角徵羽”五种音符,这五种音符与治国之道中的“君臣民事物”相对应,因此,才能保证封建统治者***的稳固。周朝的君王在登基以后,周天下能够稳定和礼乐制度的实行分不开。
礼乐制度从周朝形成以后,对于历朝历代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礼”非常的重视,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交理念的发展,都与“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以“礼仪之邦”存在的根源。而且,礼乐制度的形成也让封建统治者认识到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当然礼乐制度中也存在着许多消极的思想,比如“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封建阶级的歧视也是随着礼乐制度的形成而形成的。随着王朝的更迭,礼乐制度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法。只有当古代的礼乐制度与现代的社会环境相融合时,这种古代的礼乐制度才能够再次重新绽放它的光芒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5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