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不会消亡。
中国诗歌发展与外国诗歌发展不同。中国古代一下子就把诗歌艺术推向巅峰,其发展几乎呈倒三角形。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府。而后有近体诗、词、曲。诗歌文化逐渐让位于小说、戏剧(这一发展正好与外国文学发展相反)。
当诗歌文化达到顶峰后,就难以逾越了,衰落不可避免。当今生活节奏加快,诗歌类文体逐渐边缘化,文学类文体逐渐"微"化,也将让位于实用类文体,但我认为并不会消亡。
其一、诗歌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源头,孕育了也孕育着中华文化。***、戏剧(电影文学)、散文以及生活交际,无不流淌着诗歌的血液。
其二、古典诗歌虽历千年,仍然绽放着光芒。如今有相当一群人,特别是年轻人热爱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央视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那么火爆就是例证。
第三、中国的教育具有传承性。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古典诗词课程。高雅的古典诗歌陶治了青少年的情操,许多诗词名句非常励志,引领了他们的人生方向。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古典诗歌,从侧面彰显了它的魅力,这让诗歌文化会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给你看我填的词。虽然不好,但是我在努力啊。
更漏子
季秋初,晨起处,
缕缕青丝错付。
绾绾绾,绾青丝,青丝无秀姿。
眉散画,裙钗差,
直想低呼罢、罢。
了却这,晓残妆,莫沾九月霜。
最近真的惫懒了很多,半阙词竟然填了快一个月。
谢邀。
先肯定地说一句,不会!
中国古代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或许有高低潮,但不会断绝!那些东西己经像基因一样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血脉里,近些年,青花瓷,卷珠帘冲击乐坛其实就是古典诗词文化的另类复苏。
随着国家有意识的提高国学,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相信体量庞大的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会更多的谱写盛世华章!
任何东西走向衰落,都是时代趋势的作用,枪炮的流行必然淘汰刀箭,因为前者射程更运,威力更大。硬笔的变革必然淘汰毛笔,因为前者更方便实用,电影电视及快餐文化的兴起,必然淘汰戏剧,因为前者更有狂炫酷拽吊炸天的视觉盛宴和快节奏的***等等,就如蒸汽火车的发明淘汰马车一样,这种强者获得生存,弱者走向衰亡的丛林法则是社会大势,无人阻挡,所以中国才有“顺者昌,逆者亡”及“顺势而为”之语。
另外,所有走向衰落的戏剧都是不求上进,不求创新,不求变革的,曾经的样板戏,变成电影,火遍中国,又比如杨丽萍的舞蹈就场场爆满,其华丽的舞美和衣服令人惊叹,但现在哪还有戏剧电影呢?古装电视剧都是武侠,玄幻风,又有几个是唱戏的?如果戏剧还保持着以往的作风,慢吞吞的节奏,不符合当下的大众审美,必会更加迅速地走向衰落,最终只能存在一些票友当中了。
当今戏剧为什么衰落?我认为,戏剧衰落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戏剧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错位。许多上演的历史剧,还依然是古人的面孔和旧时代的精神。
在观众心目中,这类戏剧与出土文物如同一色,很难引人共鸣。而许多新编的现代戏剧,没有写出新的时代精神,多是罗列事实,用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来耗费观众的时间,自然受到观众的***。戏剧的孤芳自赏,戏剧的低头向暗壁,都应该从戏剧精神这一角度来作些反思。
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为剧作家提供着新的题材。寻找题材并非难事,驾驭题材才是真正的难事。只有从纷杂的***中提炼出鲜明的时代精神的旋律,让它随情节的展开而展开,随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创造出杰出的戏剧作品。
戏剧不像音乐电影等那样可以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它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语言,地区,风格,思想,观念等不同,观众的喜爱和欣赏就不同,每一个戏剧种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面和历史,如果一味的抱着自己过去辉煌历史而不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一代的艺术欣赏水平去不断探索创新,那肯定会被社会和民众所陶汰,要想不被陶汰生存下去,一定要跟着时代的节奏,提高艺术水平,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像中国戏曲越剧,它原本是一个绍兴地方小剧种,在老一辈艺术家们不断努力推广下走出家门,在中年辈们大胆改革勇敢创新中使全国各地观众接受它喜欢它,在年轻辈们精益求精与时俱进,走出国门为国增光。一个小剧种能成为一个大国戏真的了不起,这是靠几代人的努力才有结果。每一个剧种都会经历潮起潮落,但主要还是要看后人怎样去把古老传统的艺术跟着时代。要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要多出一些既有传统精华又有现代清新气韵的作品,这样才能使剧种生存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介决定内容,舞台空间的固定化,限制了戏剧的传播。不是有些戏剧,是所有戏剧,相对其他媒介,都出现了衰落。包括舶来品话剧。衰落不等于消失,小众形式的存在,更彰显传统媒介的品味。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5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