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目前还是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在收听。一是汽车和出租车上面的收音机听众还是比较多的;二是一些年长的大爷以前形成的习惯,每天必听收音机;三是广播爱好者,包括无线电运动爱好者(传说中的火腿族)也是离不开收音机,目前百度贴吧收音机爱好者吧内的吧友就有将近三万人,帖子将近300万,活跃度非常高。四是一些盲人朋友,因为眼疾无法看清事物,收音机是他们了解新闻的一个很好途径。
这里顺便谈一下收音机是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的结论是不会。
一是当我们听收音机时,其实是在听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叫收音机文化,尤其在发达的城市,比如深圳,广播电台节目的质量非常高,能够第一时间从熟悉的节目当中听到这个城市的人、事和物。尤其是是吃喝玩乐!这是网络上面无法轻易或者即时获得的。另外高质量的电台节目会精心为你挑选节目内容,邀请专业嘉宾,还可以互动(当然买药广告除外)。这里我举两个例子:1、中国之声每晚10:30左右的时事评论,会邀请一些大拿来讨论一些热门话题,可以增加自己对***的了解和不同的思路;2、惠州电台907的下班欢乐派,周老师和果儿没心没肺的陪你一同聊天和大笑;3、深圳快乐1062晚10:30佳倩温柔舒缓的声音,跟观众互动,一起唱歌,一起感悟生活。这些都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和收获感动。
二是广播电台作为应急的一种手段,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电力和通讯中断后,应急广播可以实现信息等播报,这就是为什么地震包中会备一台手摇发电收音机等原因。
综上所述,收音机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有可能只会融入到,或者其他形式当中。
怎么可能呢?你不见大商场里大小型号、不同款式、多种档次的半导体收音机摆满货架,足见大有人在使用。还有佐证,公园绿地,亭台轩榭,休憩的老人们常常就是随身一只半导体,播放着新闻,伴唱着戏曲……
即使今天电视手机已经普及,但是伴随而来的弊端太伤眼睛也让人头疼,所以不少人就又回过头来换换收音机来调剂调剂眼力。
总之,只要半导体收音机独到的功能一天没有被替代,它就有一天存在的需要,可能。
收音机作为传统媒介,现在使用的人确实少多了。但从目前来看,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是首先,它的音频传播速度快、及时;其次,接收设备简单、便宜;再次,相对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受人们文化程度、设施和环境的限制可直接接受;第四,一般情况下,其他媒体受制约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广播和收音机则不会。第五,随着汽车社会都发展和提高,人们会更多的依赖广播(特别是交通广播)车载收音机是必备的。第六,户外活动的人们如骑行者和其他旅游,会更多地使用收音机了解各种信息。因此,收音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是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
收音机退出历史舞台?
我认为是肯定不会发生的,广播是我国重要的一种传播信息方式,能够实现某些特定情况下的信息传递,不会轻易取消。而且随着我国汽车拥有数量的持续增多,作为目前收音机极大的载体,也不会允许收音机的消失。
简单从三个方面聊一聊:
一、情怀
作为一名80后,经历了从无网到拨号,从拨号到宽带,再到光纤。手机呢,从大哥大到诺基亚再到智能机,2G->3G->4G,到现在已经是5G时代了。
虽然科技在进步,但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历者,总觉着少了一些纯粹的快乐~
小学时候家里有台类似这样的收音机录音机一体的,那也算是件很有面儿的事,所以一般都摆在很显眼的位置,不用的时候会用一块毛巾盖着防尘。
当时唯一的印象就是拿他来听评书和跟在奶奶后面做广播体操。
九几年的时候小编在上初中,刚好赶上那个时期是华语歌坛的黄金年代,收音机上面各种各样的歌曲节目层出不穷,见证了很多经典收音节目的创始和结束。
比如FM900的Music Radio、FM***4。
收音机是不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的答案是不仅没有退出,而且也不会退出。
一、为什么没有退出?
目前,收音机还是有一定量的群体会收听的。
1、汽车和出租车上,打车的时候你可以留意一下,很多司机朋友都是会听收音机的。而且我原来在乡下上班时,早上去单位的路上也一定会收听早间新闻。
2、一些年长的大爷,还是有收听收音机的习惯。
3、一些盲人朋友,通过收音机去了解社会,收听新闻,这是一个更好的途径。
4、一些广播爱好者,也是收音机的特定收听人群。
二、为什么不会退出?
1、收音机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是通过听去传播的。这意味着他可以让你在保持手有事做的情况下腾出耳朵去接收信息。而且,现在很多广播节目还是很有质量的,有人从碎片化的知识里帮你整合以后,让你去听,他不香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杭州流行音乐广播907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杭州流行音乐广播907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5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