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最起码就是要精通音律,熟悉非常多的谱子。能把现代的音律融合进古琴。要知道古琴的音只有七个。而最有特色的就是滑绰和泛音了吧。时间长了就和吉他等现代乐器一样能即兴演奏吧。古琴是弹奏自己的声音,只有自己能把心里的声音弹出来。所以一位懂琴的演奏着要找到自己的知音还真不容易呢!
《阳关三叠》是现存唐诗与音乐巧妙融合的典范,源于唐朝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全诗纯净秀美,满怀依依惜别之情;唐宋时用一个曲调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歌曲情深意切地表达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和诚挚的感情。这种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活化石。
我平时偷懒用定音器定音。如用天一琴茶定音定弦器。这款定音器分为钢丝弦和蚕丝弦两个模式,各种调式齐全。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无助耳力的培养。
古琴七根弦音讲究相合,音色才能完美。不同的琴有不同的振动特性。琴的整体振动、琴面振动、琴弦振动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不同琴有其最佳的振动频率区间,而可调节的环节就是弦的振动频率,仪器能准确设定音高音准,但音色仍靠自己的耳朵,这可充分发挥操琴者对音乐的理解和偏好。
我通常先定三弦的音高,然后按照相合的原理,用泛音定好其余的弦音,这也是逻辑关系,道法自然。古人讲究“合”就是差不多的意思,要坚持不懈地培养耳力。
定音是弹古琴重要的一个部分,如写字的硏墨。稳定思绪,聚精会神,心平气和,是对操琴前的情绪培养,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定音还应遵守古法,那是古人的智慧。
根据三分损益法可得七根琴弦的音高,三分损益包含“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两层含义。三分损一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减去其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而三分益一则是指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而增添其1份,即:原有长度×(3+1)/3=生得长度。两种方法可以交替运用、连续运用,各音律就得以辗转相生。
这两种生律方法所形成的长度关系、音程关系及其古代称呼,三分损益法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所用的定律法,***人所用的“量音学”,在数理上是相通的、一致的,近现代统称之为“五度相生法”。但三分损益法,只包括生出高五度与低四度的律,不包括生出低五度与高四度的律,而五度相生法则兼指两个方向的相生。
“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
以一段圆径绝对均匀的发声管为基数——宫(1);然后,将此发声管均分成三段,舍弃其中的一段保留二段,这就是“三分损一”,余下来的三分之二长度的发声管所发出的声音,就是“宫”的纯五度高音—— 徵(5);将 徵管均分成三份,再加上一份,即 徵管长度的三分之四,这就是“三分益一”,于是就产生了 徵的纯四度低音——商(2);商管保留三分之二,“三分损一”,于是得出商的纯五度高音——羽(6);羽管“三分益一”,即羽管的三分之四的长度,就是角管,角管发出羽的纯四度低音——角(3)。
这样,在有了基本音“宫”之后,经过两次“三分损一”和两次“三分益一”,“宫、商、角、 徵、羽”五个音阶就生成了。宫生 徵, 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由于是“五五相生”,因此,乐律家们说起五个音阶来,他们不说“宫、商、角、 徵、羽”,而是说成“宫、 徵、商、羽、角”。
根据上述理论而得出的算式,
应为: 计算先后程序 所合的音 算 式
(1) 宫 1×基本音(***设为81) =81
(2) 商 54×4/3 =72
(3) 角 48×4/3 =64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59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