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过了殿试之后就有了三甲的称呼。每一家可以录取三人,头甲为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并且取得头筹的人,科举考试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寒门学子从此可以通过读书平步青云。我们知道想要参加科举的殿试,必须要通过之前的乡试、会试。
乡试的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之为会元,而殿试的第一名就叫状元。
状元最早的称呼叫“殿元”。很好理解,就如同会试称之为会元,殿试自然称之为“殿元”。被改成为“状元”是由一段小故事的。
唐朝是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的年代。在唐朝,科举考试考完之后,这些赶考的学子的资料以及档案需要由主考官交往门下省(门下省:唐朝设置的机构名),门下省根据这些资料以及考生的成绩写成状子,提交给皇帝。
状子里面,第一名排列在首位,所以也把第一名称之为“状头”,“状头”的称呼与“殿元”的称呼都持续过一段时间,慢慢的演变成了状元。
古装剧里经常有科举高中前三名的人,骑着大马戴着大红花,夸街***的桥段。孟郊有诗为证: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
那么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这些名称都是怎么来的呢?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状元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
一种说法是来源于汉朝的“举孝廉制”,被地方官推荐征召的人,需要携带推举官员的举荐书,即“举状”去朝廷报到。“举状”中不止一人,大家排名不分先后,都在上面。这些即将做官的人身份还算是百姓,而百姓又被称为“元元”,既然是“举状”之中的“元元”,所以他们也叫“状元”。不过这种说法比较牵强,我倾向于下面一种。
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 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在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结束之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榜眼
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二名。
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终唐一代,没发现有这个称谓。它最早开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当时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都称为“榜眼”,其意为第二、三名分别在“状元”左右,像其两眼,故称“榜眼”。
探花
《秦中记》: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得名花,则二人被罚。宋初犹然。——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之所以称为“探花”,是由于唐朝的新科进士放榜在春季,此时恰逢京城杏花盛开,新科进士会举办一场游园盛会庆祝自己中第,在这场游园会中挑选两位年少英俊的进士作为“探花使”,负责***摘鲜花迎接状元,故称探花。
大家最熟悉的探花郎,应该就是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李寻欢了。
实际上状元也好,探花、榜眼也好,都是民间的叫法,官方正式只称“某某科一甲第一、二、三名”“赐进士及第”。
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制度里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的称呼。那他们的名称由来是什么呢?莫急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首先来看一下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层次:
第一级院试,参试的可以被称为秀才,又叫生员。
第二级乡试,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又称作秋试。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第***会试,参加的会试都是举人。会试需要还要赶赴京城,通过的会试称“进士”,头名称“会元”。
第四级殿试。通过会试的准进士还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殿试就是正式的进士了,殿试前三名依次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这个殊荣也是不容易啊。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总共有17人三元及第。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大家都知道,古***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那是不是所有的考试前三名都这么称呼呢?这个显然不是,当时只有殿试的前三名才这么称呼。不像今天我们可以说,某某省高考状元,某某县高考状元。状元是全国第一的称谓,省第一,县第一,古代可不是叫状元。那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一、状元
状元一词专指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自从有了科举考试以后,一共出现过649名状元,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数量差不多,实在是人中龙凤。这也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科举考试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选拔。通过童生考试的人,被称为秀才。乡试录取者,统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一般只录取300名优秀者,他们统称为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录取的精英统称为进士。殿试又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的第一名才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在唐朝殿试结束后,主考官要将考生的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门下省会把录取名单和考生档案写成状子,上报给给皇帝。这样的上报文件里对第一名就叫“状头”,这本是当时的一种官方称谓,后来不知是哪个皇帝,觉得‘’状头‘’听起来不是很雅,于是就改成了‘’状元‘’,这就是状元一词的由来。
二、榜眼
榜眼是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名,在唐朝有‘’榜首‘’的称号。榜眼在宋朝之前很少有提及。只是到了北宋仁宗时期,才有“榜眼”的称号。北宋是一个文化全盛时代,宋仁宗时期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物。所以当时用一些别致的词,来称呼殿试优异者一点都不奇怪。
宋仁宗时期,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可第二名和第三名都称榜眼。第三名探花的称谓是后来才有的。由于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对于名次的称谓也有不同。榜眼的称呼也变化。女皇武则天是开殿试的第一人,从此殿试成了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朱元璋确定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朝榜眼、探花正式成为官方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三、探花
科举里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分别是殿试中上榜的第一、二、三名。要说明这三个名称的由来还得从科举考试说起。
我国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始于隋炀帝时期,至清朝末年终止,在中国的官僚体制中延续了1300多年。
封建科举制度有一定弊端,但却是平民百姓进身官场、平步青云的唯一途径,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拓宽了渠道,有其进步的一面,在一定程度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就像我们今天的学业体制,只有取得了小学文凭才能进入初中,只有初中毕业才能升入高中,再获得考入大学的资格。科举体制下,凡是有条件习举业的读书人,一生要经历五次重要的考试:
第一次,叫做童子试。所有的读书人,只要想考取功名,无论年龄大小,都要首先参加童子试,通过考试后叫做童生或儒童。虽然这个名称叫“童”,但有些却是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第二次,叫做院试。也就是国家认可的教学机构的考试。来这里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具有“童生”资格,考试通过后的童生被称为“生员”,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叫的“秀才”,取得秀才资格就算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成为秀才之后,会有特殊的政治待遇,比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就像今天的人大代表一样,犯了法警察不能直接抓捕;
第三次,叫做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取得秀才资格,通过乡试就称为举人。《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当年考取的就是这个进士。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四次,叫做会试。这是中央一级的考试。只有取得举人资格的考生才有参加会试的资格。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也就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
第五次,叫做殿试。意思是在皇宫里举行的考试,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够进入这个考场的。进入殿试考场的必须是第四次考试选拔的贡生,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上文说过,贡生经过殿试选***的进士,要在规定的时间用黄榜公布,因此又称为“金榜”,考取进士叫做“金榜题名”。在这个金榜上,第一名列于榜首,原来被称为“状头”,可能是因为这个名称不够雅,故改为“状元”,“元”也是“头”的意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风音乐未能上榜的歌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风音乐未能上榜的歌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69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