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式婚礼的道具:
1、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相当于现在的婚车吧,现代人的因为距离比较远一般不选择用花轿迎亲了。
2、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各朝代建立之初,大多经历战乱、天灾人祸等非正常现象而导致人口锐减,出现大量土地荒废无人耕种,为了迅速恢复人口发展经济从而国家强盛,各朝代初都是鼓励坐育的,加上古时医疗落后,食物不足,孩童成活率是比较低的,所以反映在婚配上就是结婚年龄较早,以便在最佳生育期能多生育,来弥补成活率不足的问题。
明初,《大明令》起着临时法规的作用,同时也承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订立的关于定婚等嫁娶行为的礼仪规范的法律效力,曾明文规定:“凡民间嫁娶,并依《文公家礼》。”综合《大明令》、《大明律》及各朝条例中的规定可看出明代法定定婚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项:
(一)凭媒而立
(二)由尊长主婚
三)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
明一代对婚配相对其它朝代而言还是比较开放和人性化的,比如最后一条的表达,还有允许二次婚配的制度。
至于成婚年龄,有记载明代庶人百姓的婚礼仪式主要依据是《朱子家礼》只存纳彩、纳币、请期的仪礼。如洪武元年制定,禁止庶人百姓指腹、割衫襟为亲.凡庶人娶妇,男子年在16岁,女子年在14岁以上者,可以听任婚娶。而明太祖洪武曾明确呵令天下:男十六,女十四可婚配!
综合各文献记载,明初及中期以男十六,女十四最为可信,而到了中后期,则大多不受此约束了!
先秦时的《周礼·地官·媒氏》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据《礼记·内则》中所述,男子在20岁时行冠礼,而后学礼,30成家;
女子举行笄礼,20岁时出嫁,若有特殊情况,最迟也不可超过23岁。
西汉过期,汉惠帝刘盈下令,女子出嫁的年龄不可超过15岁。
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司马炎规定女子出嫁不得超过17岁,但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嫁,家人坐之。”后者比较可靠!
北周时期,建德三年,朝廷颁发诏令:男子15岁,女子13岁以上军民依时嫁娶。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规定: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的,州县以聘礼娶。
唐玄宗李隆基时,规定男子结婚年龄为15岁,女子为13岁。
北宋时期依然遵守唐朝的婚姻法,。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南宋宁宗赵扩规定结婚年龄为男16岁、女14岁。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和南宋一样。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处罚的。
明代婚礼服饰:明代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兴起,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也包括婚礼文化,因此对近现代影响是最大的,发展出繁复的系统和文化名词。明代至近代四百年间,平民男子迎娶妻子俗称“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的,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新娘则用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盖红盖头,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花红袍,脖子戴项圈天官锁,胸前挂照妖镜,肩披霞帔,再跨个子孙袋,手臂缠上定手银,下身穿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新娘造型。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6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