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诗歌,学习诗歌,何止对学习的帮助,对工作,忧患意识,社会责任都会潜移默化渗透到生命中去,化作春泥营养你成长。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 《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等发展而来。
编写诗歌对人的一生发展很有帮助,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背诵诗歌,练习写诗,随时随地观察社会,培养正能量,诗词熏陶,做善良之人,懂礼仪谦让,那中国梦,中国强国之路还会远吗?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中国古典舞从戏曲舞蹈“身段”脱胎而出,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对中国古典舞发展影响深远的“身韵”,这是集科学、民族、系统及时代审美特征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体系。它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使古典舞不仅仅是对古典戏曲改编,借鉴芭蕾舞训练模式的“四不像”,而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的舞蹈种类。
“身韵”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舞获得了发展的新契机,舞蹈家们从文献资料以及一些传统武术、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一方面,对“身韵理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建设,从一开始只关注外在肢体动作到挖掘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通过“神”来带动“形”,确立了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为一体的动作元素,并构建了注重“拧、倾、圆、曲”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从外在身法到内在身韵的系统舞蹈语言的确立,为创编剧目的编舞者们来说,更多的舞蹈本体语言的提供,让古典舞有了从外形到神韵上的参考标准,为其剧目的创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推动力。《黄河》《长城》等经典古典舞剧目也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版诞生。中国古典舞剧目开始向抒情、写意、象征等方向发展,无论其创作,或舞蹈动作本身,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解放初,家中有一音乐书,上面写的谱是何上工六尺五个音的乐谱,记得一句詞是:男儿为国家,离心两地挂,梦也,梦也,应该民国时还是五音,现在看义勇軍进行曲也只有12356五个音呢!应是正统中国音乐吧!声明:我是外行人,但七十年前就听父輩天天玩广东音乐。
因为没有统一记谱方法,国内很多古代音乐都失传了,甚至连曲名都没有流传下来,或者虽有曲谱,但是也已不知音乐原本的样子,不说中国,就算是欧洲,在记谱没有统一之前,还是有很多音乐没有传承下来,这是必然的现象。
音乐和其他艺术不特,他更抽象,更自我,而且并不具有统一的美学标准(这条还没完全确定),就算古代音乐流传下来,现代人听到的也不一定能感受当年演奏者的表达,虽然可惜,但是也就这样吧。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70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