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的历次修书中或多或少都改动内容,原因要么是避讳,要么为了政治目的搞美化丑化等等。李白名篇《静夜思》古今的不同之处有二:
宋代版本《李太白文集》、《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都是:
到了明代修书《万首唐人绝句》,第三句变为“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没变。清朝的时候,先是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将第一句变成“窗前明月光”,然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合成以上两个变动,弄成了现在的版本。
关于这首诗还有件趣事:话说2008年,国家******访问日本,曾给一帮日本孩子讲《静夜思》。一个叫相木将希的小同学比较较真,发现***的《静夜思》与日本的《静夜思》不一样。当年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来华学习,之后也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当然不会忘了大大有名的李白。日本静庵堂的宋刊本《李太白诗集》记录的也是:
原来人家还在学原版,我们看的已经是山寨的了。。。
至于那个版本更好,我首先觉得任何把原著改头换面是不对的。这两句改动里面的第一句,“看月光”确实不如“明月光”;第二句的“明月”却比不上“山月”来得孤寂,更烘托气氛。不管怎么样,真实比美观更加重要。李白写诗的时候心怀思乡之苦,成诗未必对仗工整,字字精到。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痛苦悲伤的人是应该连绵不绝侃侃而谈,还是抽泣哽咽断断续续?那种更合理?
我个人比较喜欢,举头望明月。为什么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去追寻历史的时候,往往容易钻进去,以现代人的观点就是追求个性,追求差异化,如果没有点独到的见解,仿佛就是自己没学问,没有审美,部分的古人估计也有类似的想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必要去争辩太多,更多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意境。众所周知,诗歌讲究意境美,现代更是要深挖其中的教育意义,因此,我认为在遵循一贯的诗歌词藻之美,意境之美,启教之美的情况下,举头望明月可能更符合时下的教育意义。
举头望明月,应该更符合李白的心境。
所谓之 山 ,更体现的是一种淡泊,归隐的心情。李白后来远离官场,但心里依然是想着能够报效祖国的。山字不符合李白的心境,但在盛唐时期,山字更符合社会审美。
而 明 字,则更贴近自然,符合百年来的意向和韵味。但在盛唐的官家审美中,略失了一些李白诗风的新颖。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7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