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变化是因为传唱口耳相传的缘故。在传统文化中,一些歌曲常常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因此,难免会因个人口音、理解等差异导致歌曲内容的细微差别。
另一方面,历史背景、地域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歌曲的演变,甚至有时可能会出现演唱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对歌曲进行创作、改编。
因此,闻郎江上踏歌声变为唱歌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闻到这首歌曲的人们将其流传下来,并经过演变,逐渐形成了唱歌的版本。
刘禹锡《竹枝词》有一句"闻郎江上踏歌声”的"踏"字正确吗?
《竹枝词》是古时四川巴渝即现今重庆一带民歌的一种,是歌唱当地风光以及男女爱情的一种曲调。演唱时用短笛和鼓伴奏,同时跳舞,曲调宛转动人。其时,作者任夔州刺史,深爱此曲,于是依原调填词,创作了《竹枝词》十余首,在唐诗中别具一格。
在作者的十余首《竹枝词》中,"闻郎岸上踏歌声”便是其中的一首,原文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睛。
把她试译出则是:
江岸上青青的杨柳倒映在,
平静江水的碧波中,
我认为是正确的,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竹枝词》,全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段诗的意思是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青年男子一边走一边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踏”字其实是和后面的“歌”字合在一起组成了新的词语“踏歌”。说到“踏歌”其实它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比如唐 储光羲 《蔷薇篇》:“连袂蹋歌从此去,风吹香去逐人归。”
而第二种意思就是上述诗文中的意思,指行吟,即一边走一边唱歌。说到这个意思也许我们会想到另外一首诗,那就是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全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段诗的意思是诗人李白乘船将要远行离去的时候,忽然听岸上传来友人汪伦的一边走一边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那么深,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
结语:综上所述,所以说这个“踏”字用在这里是正确的,因为它是和后面的“歌”组成了新的词语“踏歌”。不过,在现在已知很多的诗集里,出现了两种版本,一个就是“唱歌声”,一个就是文中所提的“踏歌声”,其实二者是通用的。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7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