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歌的作者,对诗歌的情感把握应该是最准确的,诗歌朗诵的水平,除了朗诵朗诵本身的声音条件,朗诵技巧之外,对诗歌 情感的展现是最重要的,所以余光中的朗诵从情感把握的角度去评价的话,我个人觉得是比较不错的,不知道大家有何看法。最近准备着手做诗歌朗诵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更新,也可以提出你希望听到诗歌朗诵。
没有听过,不好评论;但是我觉得好的编剧就一定是好的演员吗?能品尝美食好坏的人一定是大厨吗?好的诗人不一定要很会朗诵,朗诵,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固然很重要,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硬件要求,比如一个人的音色、年龄、体质等等。
诗人余光中生前亲自朗诵自己写的《乡愁》,声音是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亦不失抑扬顿挫,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种淡淡的忧,淡淡的愁,淡淡的忧伤在心头的乡愁。我认为这正是诗人心中最有韵味的乡愁、最原滋原味的乡愁、最能体现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独白的乡愁。
他是诗人,而非专业的朗诵家。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诗人朗诵声音的动听程度达到经过专业训练的朗诵家那种字正腔圆、浑厚有力的水平。
诗歌是以文字为载体表现诗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专业的朗诵是以声音为载体,对诗歌文字表现的情感进行声音的艺术加工,以朗诵者自己对诗歌的领悟来表达诗歌的意境。所以,非诗人本人的朗诵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并不一定完全吻合诗人内心的情感意境。
当然,经过专业训练的朗诵家的朗诵,因其对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度的声音艺术渲染加工,会让听众听起来感到更悦耳好听。
但诗人内心最原始的情感意思还是只有诗人自己最清楚,旁人只能不同程度地加以领悟和体会。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还请行家批评指正。谢谢!
致《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诗人浓厚的乡愁,一张窄窄的船票,寄予了诗人无限的相思,一方矮矮的坟墓,隔绝了诗人不尽的情愫,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诗人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乡愁是远方游子沉重的行囊,乡愁是家中母亲盼望着泪光。乡愁是一首歌,乡愁是一首诗,乡愁是一阕词,乡愁是我奔走的疲惫,乡愁是我满目的创伤,乡愁是缠缠绕绕无法忘却的思念。
余光中老先生今天去世了 。我们都想到了乡愁。那时候还不懂乡愁,我就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就在我的小家里。我参加了不少诗歌朗诵比赛,也几乎都是念的这首乡愁。
那是真的不懂,但就是能隐隐的感受到一种无奈、无力和强烈的渴望。我不懂乡愁,但我确懂“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知道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心里会想,或许他是真的很伤心吧。
那是真的不懂乡愁,但是每次朗诵,我都会带着哭腔,因为我知道自己承受不住“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痛苦。
而现在,我在北京,我的家在河北,高铁只要46分钟,而这46分钟教会了我什么是乡愁。我的乡愁没有上升到家国情怀,却也足以让我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我不知道老先生是怎样的体会。现在又拿出来乡愁念一念,总会添几许淡淡的哀思。
不知道老先生的乡愁是否如生命逝世这般无奈,惟愿天堂没有乡愁,归程或旅途,一路走好。
乡愁、永远,我等、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大江东去等等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自称江南人。
2015年2月27日至3月6日,余光中教授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主持新亚书院六十五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二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中西诗人和诗歌的特色与异同,并分享赏析诗歌朗诵的心得。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对诗、散文、评论、翻译均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五十种。近年在大陆各省出书已逾二十种。余光中代表作如《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
余光中已经出版的诗集有《蓝色的羽毛》、《钟乳石》、《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等,还有散文、评论等作品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三)余光中著作目录 1、 诗集
《舟子的悲歌》,野风,1952。
《蓝色的羽毛》,蓝星诗社,1954。
《钟乳石》,中外画报,1960。
《万圣节》,蓝星诗社,1960。
《莲的联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514hunyin.com/post/73392.html